舒针闭式微创术与针刀闭合手术有哪些方面的相
针刀闭合手术是对传统针刺与特种针治疗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但就其术式操作而言,不管理论表述及相关教材上的内容中假设性的概念有多少,终其了还是未能脱离“大针”刺的特殊作用效果,其针具设计与术式上的先天不足(目前有很多的针刀医生更是热衷于对传统汉章针刀改型后的类似“刃针”的更小针具的刺激作用),决定了针刀治疗所谓“闭合手术”的局限性。舒针闭式微创手术是在对明·陈实功《外科正宗》中针刀术、针刀医学创始人朱汉章教授传统小针刀微创术及作者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所主张的针刀微型外科技术与现代医学经皮微创治疗技术等的传承研究基础上创造性的发展而成,从一个层面上可以这样认为,舒针闭式微创治疗技术是针刀医学革命性的升华发展,是现代中医外科技术的科学性创新成果,无论在理论解释、诊疗思想、治疗预后等等方面都是一项真正意义上的“闭合性手术”,其临床安全性与效果评价远非小针刀可比。两者之间的“相同”和“不同”大致表现如下:
(1)相同之处表现为:舒针和针刀都是一种带刃的中医针具,都是通过经皮介入在盲视或可视条件下施术。
(2)不同之处表现为:
①基本理论基础不同。针刀医学的理论基础为动态平衡失调学说与电生理线学说;舒针医学的理论基础则为人体运动系统弓弦结构理论及与此相对应的肌短缩学说、骨关节僵硬学说和协调机制失衡学说。
②对疾病发病原因、病理机制的认识和诊疗思路不同。针刀医学认为软组织慢性劳损、骨质增生症及其他脊柱相关性内科疾病的根本病因病理是动态平衡失调与电生理线通道的不通或紊乱,而舒针医学认为动态平衡失调是所有病理现象的共有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病”就是人体正常生理机能出现的动态平衡失调现象,比如所有的化验检查结果),认为动态平衡失调是“果”而非“因”,将“因”的表现从损伤形式上总结为三大病因、四大生物力学因素,从运动系统解剖上总结为十大特征和十大病理表现形式、十大临床特有表现形式及两大转换因素,所有认识有理有据、科学完善。对针刀医学中的电生理通道描述认为仅仅是一种假说,且存在许多违背现代科学常识的论述,也不符合传统中医理论的认识,显得牵强和空泛。在临床诊疗中,动态平衡失调与电生理通道理论并不能直接对症的指导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只是一个很大的空壳体系,用于指导临床诊疗,只能使临床医生“老虎吃天,无处下手”,倒不如传统中医“阴”、“阳”平衡失调来的简捷明了和有的放矢。
③针具设计思想及类型不同。小针刀针体带柄,针刃为前端开小方刃(虽然近来也出现了一些其他刃型的针刀,但因操作理论所限,临床使用方法基本一致,所以代表性的针具还是开方刃的小针刀),针杆为0.3~0.8毫米,但目前有做的越来越细的趋势,如类似于毫针的“刃针”,受到很多针刀医生的推崇。舒针针柄为带定位面的柱状样,刀刃开在前端两侧约2~3毫米,相当于两把手术刀,为便于钝行分离使用,刀刃后开有两个圆钝型弧状结构,且针侧掌面也较大,针杆依据施术要求按粗细分为四个类型和两大类多功能器具,基本满足了各型闭合手术的需要,即可代用毫针、小针刀等做刺切治疗,也可很好的完成切割矫形和钝性松解治疗的目的。
④进针入路操作不同。针刀术以“定点→定向→加压分离→刺入”的“四步进针法”作为操作基本要求,临床操作由于针刃所限,一般都是垂直皮肤直刺进针,由此带来诸多弊端。一是在四肢末端等肌肉不丰厚部位由于针端加压使皮肤和骨面紧贴一起,进针困难,疼痛增加,且由于“硬性”破皮,进针后针刃便到骨面,从而损伤骨膜,造成应激性痛症和远期骨膜增生;二是在脊柱区带、臀部等肌肉丰厚处进针时,由于刀刃为方形,必须在皮肤加压才能破皮,从而在惯性作用下无法有效控制进针深度,更无法保证进针至术灶部位的准确性;三是由于认识上的误区,以为“加压”可以使深层组织中的神经、血管等重要组织可以“分离”躲开,实际上单纯的钝行加压不但不能使皮下组织内神经、血管等分离躲开,反而可使其被压住而无法游离躲开(只要做一个很简单的“加压”试验便可发现),从而使进针过程本身风险增加。舒针施术时进针入路要求必须按施术部位和术式选择对症确定,且由于针具设计上的方便性,保证了平刺、斜刺、直刺等均可灵活应用,一般破皮非常便捷,任何部位均可有效控制进针深度及方向,能够保证靶点进针的准确性,为施术的安全、有效性提供了有力保障。
⑤施术术式不同。针刀施术的内手法在朱汉章老师的《小针刀疗法》、《针刀医学原理》中总结为“八大经典方法”,即纵行疏通剥离法、横行剥离法、切割剥离法、通透剥离法、瘢痕切割法、肌纤维切割法与铲磨削平法、凿开骨痂法等八种,这些方法多为参照骨外科手术方法的直观描述和简单“移接”,前六种方法在文字内涵表述上有许多重复之处,实质上莫非为软组织内的“刺切、摇摆、撬拨”三种术式(具体可参见作者著作《针刀微型外科学》相关内容),后两种方法实际上用小针刀(即使是特型的针刀)是根本无法完成的,相信广大针刀临床同仁们应该会有实事求是的共同认识的,所以,在临床治疗中基本无用。在新世纪高等中医药院校《针刀医学》及其他教材中,将针刀内手法发展为22种或更多,实质上不过是增加了好几种无用的骨折处理手法(如关节内骨折复位法等根本无法操作的方法)、结合电生理线理论改造了好几种传统针刺手法(如电生理线增强法、电生理线减弱法、电生理线接通法等,本质上就是补发、泄法等),增加了“血管疏通法”等纯想象中的多种无用或危险方法等等。针刀的施术目的理论上可以归结为“松解、疏通、剥离”,这是针刀医学的“灵魂”,其内手法自小针刀疗法诞生到现在二十多年的发展,并没有超出作者认为的“刺切”范畴,也可以说,针刀操作其本质就是“点刺”、“啄刺”等“刺切+摇摆”为主的施治,与精细化发展的微创手术相比,显得还是比较粗放,施术靶点的精确性控制往往随意性较大。尤其目前针刀针具的发展似乎也在重走类似针刺从“砭针”到“毫针”越来越微化的老路,许多针刀医生连0.8毫米粗的传统小针刀也因为风险而不敢使用,选择0.5mm、0.3mm,甚至更细小的针具,实质上就是将普通毫针的针尖去掉了而已,这样的操作已根本不是什么“闭合手术”了。舒针术式涵盖了作者在《针刀微型外科学》中提出的“刺切、推摆、撬拨”等针刀内手法,更多以划割、挑割、钩割、推割、锯割、刮取、钝分等特色治疗术式为主完成,结合四型16种普通舒针及两型10类多功能舒针及施术靶灶部位的解剖特征,要求必须对症施治、明确预后,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闭式微创术。
⑥术中配合处理不同。针刀施术比较简单,每个点(部位)上的操作基本就是快速的“刺切”、“摇摆”几下,作者施术时一般不会超过2~3分钟。由于施术过程很短,一般不需局麻,术后创可贴覆盖针眼即可。为了确保治疗疗效,现在有越来越多的针刀医生已不是单纯使用针刀施术,而是运用药氧注射刀、水针刀、液针刀、药刀等的综合方法,在针刀刺切术后术灶部再做局封或穴位注射给药。舒针闭式微创术施术要求比较严格,要求必须按照外科处置原则施术,创伤较大或施术时间较长的操作要求必须局麻下完成,术前、术中药物的使用必须结合病性合理运用,不得简化。处置原则以尽快控制、恢复和消除患者病情为根本目的,要求该用的必须用,不该用的绝不勉强或过度使用。
⑦术后处理要求不同。针刀治疗术后一般无特殊处理要求,具有简便的特点。在颈腰椎病、有些骨关节病等的刺切松解术后,有些医生要求带颈围、腰围等外固定保护,但稍加注意会发现,这些要求其实只是骨伤科常规处置要求,而与针刀治疗之间在理论机制上并未直接相关关系。针刀治疗的完整“切割”作用有限,基本都是间断蜂窝状的捣刺,可以起到很好的“减张”作用,但离断矫形作用不能肯定,所以,术后只要保证针眼处不要进水等防感染措施即可,无需其他处理。舒针施术由于不同疾病术式差别较大,术后依据施术目的和闭合性创伤程度,必须依据舒针医学“弓弦结构理论”对症配合其他确保安全或巩固疗效的治疗措施,如外制动、佩戴矫形器具、术后ST对应康复、药物治疗等。
⑧手法及康复功法要求不同。针刀术后对骨关节疾病也要求推拿或正骨手法配合,有的专家也提出“三联”、“五联”等治疗思路,从疾病本省而言,这些认识都是很有积极意义的,但不足之处在于,针刀医学并没能给出一个连贯、完整的理论认识与指导机制。针刀理论只是说“慢性软组织损伤、骨质增生症的根本的病因病理是力平衡失调学说”,对其他脊柱相关内科疾病的理论解释是“电生理线或电生理通道”的紊乱与不通等等,那么针刀刺切是如何来恢复力平衡失调或电生理线紊乱的?所谓的“三联”或“五联”该如何做?这些问题无法圆满解释、无法在统一思路下完成。所以,就见到了目前我们看到的这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现象,具体到手法与康复功法的运用,只能是每个针刀专家或每个针刀医生“各弹各的调”,没有严谨、科学、完整、统一的操作思路。舒针医学对术后的康复提出了“三维序贯调衡”的治疗思路,要求无论是手法、外固定支具使用、舒正康复功法锻炼等等,必须严格遵照“包氏弓弦结构理论”基本的理论认识机制,必须序贯性完成相关的一系列康复措施,不得简单盲目的叠加似的“三联”或“五联”,如果不严谨的序贯性完成术后相关康复治疗措施,即使都作了,也很有可能将其作用相互抵消,或造成相关的其他继发性损害。在这里,舒针医学舒正康复功法是一套科学完善的治疗体系。
⑨对操作医生的要求不同。针刀的学习相对比较简单,各类学习班其实大部分课时都是在复习基础解剖知识和临床各病的病因病理认识,真正用在针刀诊疗上的课时其实很少。当然,这不奇怪,因为讲到针刀的操作,基本就是“垂直进针,直达骨面”和“纵行疏通剥离,横行疏通剥离”这些点刺、摇摆术式而已。关节腔内松解、侧隐窝松解、椎间孔神经弹拨术等等,说严重点,只不过是故弄玄虚而已。因为腔内松解操作违背基本的骨科常识;侧隐窝松解在盲视下可能连操作医生自己都不知道针刀究竟进到了那里,即使进去了,也因周围骨性结构的限制根本无用武之地;至于用椎间孔针刀神经弹拨术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更是“缘木求鱼”。因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神经体征,“痛源”主要为间盘源性的椎管内占位嵌压,而不是椎间孔部的神经干,即使安全的弹拨到了这些神经干,其作用也不过类似于小孩在肘管部对尺神经玩着“弹麻经”一样,根本没有持久的治疗意义,且椎间孔区域有丰富的静脉丛和根动脉进出,针刀在摸索进针过程中很有可能刺破血管,形成椎间孔区血肿。因此,除去这些所谓“难”的操作技术外,一般针刀操作疼痛科、骨伤科、针灸科等科室的临床医生经过一周左右的短期培训基本都可掌握。舒针操作则分几个等级,初期与针刀相类似的操作对医生的基本要求同针刀学习一样,一般不做限制,因为通过学习大家基本都可掌握。舒针针眼外科中闭式微创术的中高级操作则要求学习医生必须具有较好的骨科、疼痛科三基功底,因为这些操作术式完全类似于骨科开放手术的效果。
⑩临床治疗效果不同。传统针刀在慢性软组织损伤性疾病的治疗上具有很好的临床效果(那些已经异化为很细小的类似毫针的带刃针具,其治疗作用仅只是大针刺效应而已,这里不做探讨和比较),但相对而言缺乏准确的“预后”效果,且由于施术主要以“刺切+摇摆”为主,因此,闭合手术的治疗作用和目的还是非常有限。舒针不但可以完全达到传统针刀的所有操作术式和治疗目的,且由于其独特的理论认识机制和一系列完善的施术工具与术式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完全可以和现代微创外科的施术效果相媲美,因此,在临床上可以完成许多小针刀无法完成的治疗。
总之,针刀和舒针并不是一对冤家对头,就像其他任何一种疗法一样,他们各有自己的学术体系和临床独到之处,也各有自己的“粉丝”团队,但在具体疾病的诊疗和施治环境中,二者完全可以相得益彰,互补共进。(摘自新浪网“包寿乾的博客”)